開放分類: 疾病、家禽、新城疫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禽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高熱、呼吸困難、下痢、神經紊亂、黏膜和漿膜出血為特征。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養禽業的一種主要傳染病。OIE將其列為A類疫病。 一、病原學 新城疫病毒為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屬(Avulavirus)的禽副黏病毒I型(APMV一1)。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組織器官、體液、分泌物和排泄中,以腦、脾、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含毒時間最長。在低溫條件下抵抗力強,在4℃可存活1~2年,一20℃時能存活10年以上;真空凍干病毒在30"C可保存30天,15℃可保存230天;不同毒株對熱的穩定性有較大的差異。 本病毒對消毒劑、日光及高溫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的常用濃度即可很快將其殺滅,很多種因素都能影響消毒劑的效果,如病毒的數量、毒株的種類、溫度、濕度、陽光照射、貯存條件及是否存在有機物等,尤其是以有機物的存在和低溫的影響作用最大。 二、流行病學 雞、野雞、火雞、珍珠雞、鵪鶉易感。其中以雞最易感,野雞次之。不同年齡的雞易感性存在差異,幼雛和中雛易感性最高,兩年以上的老雞易感性較低。水禽如鴨、鵝等也能感染本病,并已從鴨、鵝、天鵝、塘鵝和鸕鶿中分離到病毒,但它們一般不能將病毒傳給家禽。鴿、斑鳩、烏鴉、麻雀、八哥、老鷹、燕子以及其他自由飛翔的或籠養的鳥類,大部分也能自然感染本病或伴有臨診癥狀或取隱性經過。歷史上有好幾個國家因進口觀賞鳥類而招致了本病的流行。 病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雞感染后臨床癥狀出現前24小時,其口、鼻分泌物和糞便就有病毒排出。病毒存在于病雞的所有組織器官、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在流行間歇期的帶毒雞,也是本病的傳染源。鳥類也是重要的傳播者。 病毒可經消化道、呼吸道,也可經眼結膜、受傷的皮膚和泄殖腔黏膜侵入機體。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季較多。雞場內的雞一旦發生本病,可于4~5天內波及全群。 三、 發病機理 新城疫病毒可經過消化道或呼吸道,也可經眼結膜,受傷的皮膚和泄殖腔粘膜侵入機體,病毒再24h內很快再侵入部位繁殖,隨后進入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病毒血癥。此時病毒吸附在細胞上,使紅細胞凝集,膨脹,繼而發生溶血。同時病毒還使心臟,血管系統發生嚴重損害,導致心肌變性而發生心臟衰竭,從而引起血液循環高度障礙。由于毛細血管通透性壞死性炎癥,因而臨診上表現嚴重的消化障礙和下痢。在呼吸道則主要發生卡他性炎癥和出血,使氣管被滲出的粘液堵塞,造成高度呼吸困難。在病的后期,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常引起非化膿性腦炎變化,導致神經癥狀。 四、臨床癥狀 潛伏期2~15天或更長,平均為5~6天。《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2l天。 國際上一般將本病的臨床表現分為如下四個類型: 速發性嗜內臟型(VVND):也稱Doyle氏型新城疫。發病突然,有時雞只不表現任何癥狀而死亡。起初病雞倦怠,呼吸增加,虛弱,死前衰竭,4~8天內死亡。常見眼及喉部周圍組織 水腫,拉綠色、有時帶血的稀糞。有幸存活下來的雞,出現陣發性痙攣,肌肉震顫,頸部扭轉,角弓反張。其他中樞神經表現為面部麻痹,偶然翅膀麻痹。死亡率可達90%以上。 速發性嗜肺腦型(NVND):也稱Beach氏型新城疫。表現為突然發病,傳播迅速。可見明顯的呼吸困難、咳嗽和氣喘。有時能聽到"咯咯"的喘鳴聲,或突然的怪叫聲,繼之呈昏睡狀態。食欲下降,不愿走動,垂頭縮頸,產蛋量下降或停止。一兩天內或稍后會出現神經癥狀,腿或翅膀麻痹和頸部扭轉。在有些病例中,成年雞死亡50%以上,常見的死亡率為10%;在未成年的小雞中,死亡率高達90%;火雞死亡率可達41.6%,而鵪鶉的死亡率僅達10 9/6. 中發型新城疫(MND):也稱Beaudette氏型新城疫。主要表現為成年雞的急性呼吸系統病狀,以咳嗽為特征,但極少喘氣。病雞食欲下降,產蛋量降低并可能停止產蛋。中止產蛋可能延續1~3周,偶然病雞不能恢復正常產量,蛋的質量受影響。 緩發型新城疫(LND):也稱Hitchner氏型新城疫。在成年雞中癥狀可能不明顯,可由毒力較弱的毒株所致,使雞只呈現一種輕度的或無癥狀的呼吸道感染,各種年齡的雞只很少死亡,但在小雞并發其他傳染病時,致死率可達30%. 我國根據臨診表現和病程長短把新城疫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個型: 最急性型:此型多見于雛雞和流行初期。常突然發病,無特征性癥狀而迅速死亡。往往頭天晚上飲食活動如常,翌晨發現死亡。 急性型:表現有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異常。往往以呼吸道癥狀開始,繼而下痢。起初體溫升高達43~44℃,呼吸道癥狀表現咳嗽,黏液增多,呼吸困難而引頸張口、呼吸出聲,雞冠和肉髯呈暗紅色或紫色。精神委頓,食欲減少或喪失,渴欲增加,羽毛松亂,不愿走動,垂頭縮頸,翅翼下垂,雞冠和肉髯呈紫色,眼半閉或全閉,狀似昏睡。母雞產蛋停止或軟殼蛋。病雞咳嗽,有黏性鼻液,呼吸困難,有時伸頭、張口呼吸,發出"咯咯"的喘鳴聲,或突然出現怪叫聲。口角流出大量黏液,為排除黏液,常甩頭或吞咽。嗉囊內積有液體狀內容物,倒提時常從口角流出大量酸臭的暗灰色液體。排黃綠色或黃白色水樣稀便,有時混有少量血液。后期糞便呈蛋清樣。部分病例中,出現神經癥狀,如翅、腿麻痹,站立不穩,水禽、鳥等不能飛動、失去平衡等,最后體溫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去,死亡率達90%以上。1月齡內的雛禽病程短,癥狀不明顯,死亡率高。 慢性型:多發生于流行后期的成年禽。耐過急性型的病禽,常為以神經癥狀為主,初期癥狀與急性型相似,不久有好轉,但出現神經癥狀,如翅膀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穩,頭頸向后或向一側扭轉,常伏地旋轉,反復發作。在間歇期內一切正常,貌似健康。但若受到驚擾刺激或搶食,則又突然發作,頭頸屈仰,全身抽搐旋轉,數分鐘又恢復正常。最后可變為癱瘓或半癱瘓,或者逐漸消瘦,終至死亡,但病死率較低。 轉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