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播前,黑龍江省黑河市金秋大豆合作社社長何樹文來到了北京,這個祖祖輩輩以種植大豆為生的農民頗為苦惱。他表示,像洪水一樣涌來的國外轉基因大豆已經使得黑河地區上千萬豆農無法生存。因此,他希望能向國家反映這一情況,救救中國的豆農和大豆產業。 與此同時,以加工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為生的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也面臨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情況,常大面積停工,抗風險能力弱。而隨著原料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我國大豆進口面臨的市場風險也日益加劇。 作為大豆的原產地,中國曾經是大豆出口大國,黑龍江省更是我國大豆主產區,大豆商品量占全國70%左右。但為何會到如今這種地步?我國大豆產業到底怎么了?記者近日走進我國大豆產區向農戶、加工企業、專家了解情況“把脈”大豆產業危機。 大豆產量下滑民族企業競爭力不高 據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總農藝師劉忠堂介紹,我國大豆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重茬種植。大豆是消耗營養元素較多的作物,重茬可能使大豆平均每畝減產10%-20%,嚴重的減產30%以上,重茬年限越長,減產幅度越大。 黑龍江北部有3000多萬畝大豆面臨重茬問題,大多數地塊連續種植達到10年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0年,這嚴重影響了大豆產量提高。 對此,北安市趙光鎮東風村六屯農民王暖峰說,當地只能種大豆、小麥兩種糧油作物,由于種小麥效益不如大豆高,他家的土地已經連續20多年種大豆,多年前一畝地能打300多斤豆子,現在畝產還不到200斤。 除了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制約外,國內大豆種植效益以及農民種豆積極性的降低也造成了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產量下滑。據有關部門預計,2012年和2015年,我國大豆產量將分別達到1796萬噸和1950萬噸,大幅增長的難度較大。 長道短 此外,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的現狀也不容樂觀。目前黑龍江省內現有大豆加工企業145家,年加工能力約為1200萬噸。2010年,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仍舊維持“饑一頓、飽一頓”狀態,產能尚未完全釋放。 去年國家在黑龍江實行臨儲大豆定向銷售和收購加工補貼政策,提高了省內大豆加工企業開工率。但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道出原因,從今年1月中旬以來,隨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走低,進口量增加,國內豆油、豆粕價格出現了階段性較大幅度下跌,導致黑龍江省部分壓榨企業加工發生虧損,相繼停收、停產,大面積停工情況一直延續至4月份。 2010年第四季度,新季大豆上市。當期沿海地區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格普遍在每斤2元以上,刺激黑龍江大豆價格在供應充足環境下反季節上漲。由于各收購主體對后市豆油、豆粕等產品價格看好,油廠加工利潤不錯。近期在國家各種穩定物價措施不斷出臺背景下,受降雪影響,運輸不暢、購銷不旺,部分企業正在消耗前期庫存,省內油廠觀望心理顯現。 與國際企業相比,國內企業競爭力也存在不足。與國際大型企業相比,民族中小油廠產業鏈條短。企業原料采購多數仍沿用“廠門收購”方式,所收購的大豆品種混雜,產品出油率低,收購、加工數量難以保證,限制企業發展。而沿海企業跨國采購,數量可以成規模、質量統一,更利于企業占有市場。 在產品銷售方面,企業的品牌認知度也不強。目前黑龍江省部分企業也打出品牌,如九三油脂“九三牌”、陽霖油脂“陽霖”牌、海倫東源的“冬雪”等,但是除少數品牌在國內有一定市場規模和知名度外,其他企業仍屬區域性加工企業,產品中“專、精、新、特”都有待拓展。 作為融入國際市場最深的農產品,黑龍江大豆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最深,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波動能夠極快地傳導到國內。沿海外資控股企業資本雄厚、市場壟斷程度強,由于影響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因素復雜多變,大豆價格大幅度波動,部分中小企業一旦疏于分析、判斷,易于面臨虧損。
|